阅读:0
听报道
赵要198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系,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自2005年起,赵要在当代艺术领域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品曾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0)、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澳大利亚,2011)等机构展出。赵要的创作涵盖了摄影、装置及绘画,内容多变、形式多样,富于观念的思辨性。












和赵要见面之前,从北京公社的个展《我是你的黑夜》和作品的形式语言本身,我进入了自我既有的语境:“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严肃主体气质中,赵要的作品有很少见到的幽默。他的艺术浓烈轻松,准确淋漓,带来清新的审美气息;作品自信而平实,富有张力,却没有紧张感。赵要足够冷静,否则难以拿捏形式与表达的平衡。无论是装置还是绘画,线条少了直白,多了圆浑,时间从容地铺陈于空间。艺术家的气质解构了这个时代典型的紧张与焦躁,一种稳定,舒服,活泼的距离感带来对当下时代的审美体验。”
这个判断有误吗? 无论如何,艺术家质朴,幽默甚至聪明,灵活的平和确实打动了我。
实际上,赵要通过展览和大家做了一个形式的游戏。这个游戏以新趣味的形式出发,把观众带进来,当大家以惯有的当代艺术感知分析评判的思维进行对接时,却发现无接可对。人们预期并相信这个有意思的形式背后一定有丰富的思考,等待去挖掘,期待品味一杯从没喝过的鸡尾酒,却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思维顿时失却了延展的素材和空间,让人无所适从,一个可能的对话遭遇了空洞,造成了认识的短路,却成功造就了一个体验,那就是:请不要依赖你的经验和惯性来思考。这个体验也许会受益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
这个展览更多针对的是艺术界人群,当我们在一个圈子里工作生活,这种惯性的认知就会很强大。赵要的思路已经明确地打开,他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就“认知与惯性”与观众展开游戏。如果他的游戏让你兴味盎然而来,怅然若失其中,若有所得之后,那么这个艺术实践就成立了。在既有的认知逻辑关系之间建立一种新联系,制造一种新的体验和感觉,从而达到另外一种认识。
赵要在构建这个游戏的时候,是善意的“给”,他一直思考艺术如何对社会有一定的触动作用,他不满足于给观众一个结实窝窝头的效果,也不愿重复再说“吸烟有害健康”。表达一个态度不如给观众一个经验,通过体验达到可能的认识转变。他很看重艺术通过实践的方式,通过构建,引入,游戏的过程,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否有助于解放思想,跨越障碍,摆脱困境,开放包容地看待这个世界,从而影响行动。
我仍要说,赵要是位出色的形式构建者。初次面对他的展览时,我的兴趣和经验就被激发了,社会与生活的视觉体验和作品碰撞:我感受到时代的焦灼,念头交织成粘稠的欲望,声音琐屑混为热气腾腾的喧嚣,如喷薄的岩浆,浊重四溢,嗡矒垂涎,妖娆而虚无,丰满而不足,都市的霓虹弥漫着春药的气息,鼓胀虚妄滥情的蓬勃。华丽的仪式感后,一片荒谬的苍凉。
虽然艺术家试图最大程度地减少所使用形式的信息经验成分,从本能出发,基于理性和感性对效果的综合判断抽离提炼,但这些形式毕竟诞生于这个时代,出自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头脑。所以观者不必很介意自己的感受是否和创作意图完全相符,因为你和赵要生活在同一个背景之下,经验的撞击共鸣是必然的。
面对这个时代,赵要坦然接受既有的模式与机制,顺势而为,在演进的过程中加上一根稻草。艺术通过展示而存在,通过审美和形式来影响社会,达到思想的解放。赵要认为,艺术本身对艺术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自省不是艺术所独有的,艺术独特的地方在于解决方式。“明白不等于解决事情”,行动比意识更重要,艺术要在行动上下功夫,让观众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和行动,从而形成一个新选择的经验,并有效存在于个体的思维之中,从而警醒于惯性,多视角地看待存在,实现自由。
如何界定存在是当代艺术的主题,存在在关系中实现。赵要说,人须在斗争中存在,在当下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翻越障碍。个体不必跳出既定的结构,但要努力打破现有的模式。当代艺术就是针对当下的困境做出反应,实现创作,在新的社会关系中建立一种新的联系,从而实现创造性。创造不一样的体验不是艺术的根本,而创造不一样的方式获得体验是艺术的根本。审美革命大于狭义的政治革命,新的形式关系的产生本身就是解放,就是新政治。
在全球化越来越平的世界中,以平等的心态创作,去面对红酒,可乐和茶,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日渐上升的平时自信。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